华尔街接受比特币抵押贷款,加密资产将成「硬通货」?

凌晨三点,纽约曼哈顿的摩根大通总部会议室仍亮着灯。一群西装革履的交易员和风控专家盯着萤幕上的比特币即时价格——这家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正在推进一项足以震动金融圈的计划:允许客户用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作为抵押品,申请美元贷款。这场看似「叛逆」的尝试,实则是全球金融体系在悄悄改写规则——当最传统的华尔街银行开始给加密货币「发身份证」,一场关于资产定价权的暗战,已经悄然打响。

一、「抵押」为什么是加密货币金融史的关键一步?

要理解这件事的分量,得先明白一个底层逻辑:任何资产要成为「硬通货」,必须先具备「可抵押性」。

中国楼市为什么能狂奔二十年?因为房子能抵押给银行换贷款,银行又能把房贷打包成理财产品卖给更多人,形成「抵押-融资-再抵押」的循环,最终把钢筋水泥变成了「财富符号」。美国股市同理:美股上市公司的股权能质押给投行,机构再用这些质押品发行衍生品,把股票变成全球资本的「安全垫」。

资产的金融属性本质是它被主流金融体系「认可」的程度。而过去十年,加密货币最大的痛点恰恰是:它像一堆「数字野孩子」——虽然有人觉得值钱,但银行不敢收,机构不敢押,连税务局都未必承认它是「合法财产」。

如果加密货币有了「金融身分证」呢?如果你持有 100 万美元的比特币,以前只能去一家知名加密服务商这样的交易所借钱(利息高、风险大);现在找摩根大通,可能能贷出 70 万-80 万美元的美元(利率更低、期限更灵活)。这意味着,加密货币正式从「灰色地带的投机品」,变成了「可以被主流金融机构定价的资产」。

二、美元资本为何急着给加密货币「上户口」?

表面看是摩根大通的创新,背后藏着华尔街的深层焦虑:全球美元流动性正在寻找新出口。

过去二十年,美元资本主要在两个池子里打转:一个是美国的股债市场(占全球家庭资产的 60%),另一个是房市(亚洲资本的避风港)。但现在,这两个池子都遇到了瓶颈:美股估值处于历史高位,联准会升息让债券成了「负收益资产」;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楼市进入调整期,跨境资本流动受限。

这时候,加密货币的「特殊性」显现了:它不受任何国家央行控制,全球 24 小时交易,市值已经突破 1.3 万亿美元。更关键的是,它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天然适合做抵押品登记——每一笔比特币的转移都能被全网验证,比房产证的纸本登记更透明,比股票质押的登记系统更有效率。

摩根大通不是在「拯救加密货币」,而是在「抢滩新战场」。一旦加密货币被纳入美元的抵押品体系,全球持有比特币的富豪可以直接用加密货币撬动美元杠杆,这些资金又会回流到美股、美债市场,形成「加密货币-美元-传统金融」的闭环。这意味着,华尔街新增了一个规模可能超万亿美元的「资金蓄水池」。

三、暗潮汹涌:狂欢背后的三颗「定时炸弹」

金融创新从来不是只有花和掌声。当我们为加密货币「转正」欢呼时,更要看到藏在阴影里的风险:

第一颗雷

价格波动的「死亡螺旋」。 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远高于股票和房产。2021 年 5 月,比特币曾在 3 天内暴跌 50%;2022 年 LUNA 币更是一夜归零。如果客户用加密货币抵押了美元,当币价暴跌时,银行需要强制平仓,这会进一步加剧抛售,形成「下跌-平仓-再下跌」的恶性循环。2008 年次贷危机就是这么开始的──房价跌一点,抵押品价值不够,银行催债,房价再跌。

第二颗雷

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美国财政部已经明确表示,加密货币抵押贷可能涉及「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欧盟更激进,计划 2026 年前对加密货币抵押实施「全额准备金制度」(相当于要求银行为每 1 美元贷款预留 1 美元保证金)。如果监管突然收紧,摩根大通的试点可能变成「昙花一现」。

第三颗雷

普通投资者的「认知鸿沟」。 现在玩加密货币的,大多是懂技术的年轻人;而能从银行拿到抵押贷款的,多是高净值人群。当这两拨人碰撞时,可能出现「资讯差收割」--例如机构故意拉高币价,诱导散户抵押借钱,再砸盘套牢散户。2021 年的「狗狗币暴涨暴跌」,就是典型的案例。

结语

这不是简单的「银行拥抱加密货币」,而是全球金融体系在适应一个新的时代——当数位资产成为主流,传统金融规则必须做出调整。在金融话语体系里,监管意味着认可。就像当年股票刚出现时,人们也觉得「虚拟的股权凭证」不如黄金实在。对一般人来说,这未必是坏事。如果加密货币真的被纳入主流抵押品体系,它可能会变得更稳定,也可能为普通人提供更多资产配置的选择。

LUNA-0.32%
DOGE-2.18%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