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太坊和Solana:公链竞争新篇章以太坊正在进行供给侧改革。在"无限花园"梦想破灭后,Vitalik开始约束L2/Rollup的发展,并更积极地守护L1赛道。以太坊主网的"提速降费"计划已提上日程,转向Risc-V只是开始,如何在效率上追赶甚至超越其他公链将成为接下来的重点。与此同时,某知名公链持续扩大其消费需求场景。该公链坚定不移地走"做大做强L1"之路。除了某知名交易公司研发的新版本进入部署流程外,在最近的纽约大会上,Anza团队的Alpenglow共识协议也吸引了全场目光。值得注意的是,以太坊和Alpenglow都有成为"世界计算机"的终极目标。## 大规模节点时代的新共识机制自比特币诞生以来,节点数量和分布程度一直是衡量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避免中心化,安全门槛通常被设定在33%,即任何单一实体都不应超过这一比例。在资本效率的推动下,比特币挖矿最终演变为矿池集群模式,而以太坊则成为了某些大型质押平台和中心化交易所的主要舞台。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实体能够完全控制网络运行。在"维护网络以赚取激励/管理费"的模式下,他们并无作恶动机。然而,衡量网络健康度时必须考虑其规模。例如,在一个只有3人的小团体中,需要2/3的赞同才能称得上有效运行。仅追求任意1/3的最低限度安全保障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剩余两者很容易串通,造成作恶成本极低而收益极高的局面。相比之下,如果是拥有10000个节点的大规模网络,就没有必要追求2/3的多数票。在激励模式之外,大部分节点互不相识,大型质押平台之间的共同作恶协调成本也过高。那么,是否可以通过降低节点数量和共识比例来"提速降费"呢?Alpenglow团队似乎正是这么想的,并准备付诸实践。他们计划保持约1500个节点的规模,同时将安全共识阈值降至20%。这不仅可以提高节点确认速度,为节点赚取更多主网激励,还可以鼓励节点规模扩大到约1万左右。这种方案是否会产生1+1>2的效果,还是会突破现有安全机制,仍有待观察。不过,这种大胆创新的思路无疑为公链竞争注入了新的活力。## Alpenglow:重新定义共识机制Alpenglow的理论基础是,在大规模节点时代,不需要过高的共识数量。由于PoS机制的存在,作恶者需要动用巨额资本才能控制网络。即使是20%的规模,以目前价格计算,某些公链也需要数百亿美元的投入。在具体实践上,Alpenglow将整个流程大致分为Rotor、Votor和Repair三个部分。在某种程度上,Alpenglow是对现有区块广播机制的深度改造。与传统的Gossip协议不同,Alpenglow采用了更有序的传播方式。在每个周期内,节点被分为Leader、Relay以及普通节点,只有Leader节点可以发送区块广播信息。少部分Relay节点接收信息后继续广播给更多普通节点,形成一个类似树状结构的传播网络。在节点确认机制上,Alpenglow设想首轮节点投票达到80%比例,满足20%以上的最低限度,便可直接快速通过。如果首轮投票高于60%低于80%,则可开启第二轮投票,再次超越60%即可最终确认。Alpenglow的出发点是减少区块共识生成过程。如果能够将数据块尽量控制在较小规模,并大幅缩短生成时间,理论上可以极大提高网络性能。## 结语在各种Layer 2解决方案发展接近极限后,公链主网对继续扩容有实际需求。只有主网TPS压倒一切竞争对手,才能真正实现成为"以太坊杀手"的理念。值得注意的是,Alpenglow的机制理论上可以应用于任何PoS链,包括以太坊在内。这表明,现有的区块链研究已经走到技术边缘,急需更多计算机科学,甚至是社会学理念的帮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公链之间的竞争将进入新的阶段。谁能在效率、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区块链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太坊VS公链新对手:Alpenglow共识机制引领TPS之战
以太坊和Solana:公链竞争新篇章
以太坊正在进行供给侧改革。在"无限花园"梦想破灭后,Vitalik开始约束L2/Rollup的发展,并更积极地守护L1赛道。以太坊主网的"提速降费"计划已提上日程,转向Risc-V只是开始,如何在效率上追赶甚至超越其他公链将成为接下来的重点。
与此同时,某知名公链持续扩大其消费需求场景。该公链坚定不移地走"做大做强L1"之路。除了某知名交易公司研发的新版本进入部署流程外,在最近的纽约大会上,Anza团队的Alpenglow共识协议也吸引了全场目光。
值得注意的是,以太坊和Alpenglow都有成为"世界计算机"的终极目标。
大规模节点时代的新共识机制
自比特币诞生以来,节点数量和分布程度一直是衡量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避免中心化,安全门槛通常被设定在33%,即任何单一实体都不应超过这一比例。
在资本效率的推动下,比特币挖矿最终演变为矿池集群模式,而以太坊则成为了某些大型质押平台和中心化交易所的主要舞台。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实体能够完全控制网络运行。在"维护网络以赚取激励/管理费"的模式下,他们并无作恶动机。
然而,衡量网络健康度时必须考虑其规模。例如,在一个只有3人的小团体中,需要2/3的赞同才能称得上有效运行。仅追求任意1/3的最低限度安全保障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剩余两者很容易串通,造成作恶成本极低而收益极高的局面。
相比之下,如果是拥有10000个节点的大规模网络,就没有必要追求2/3的多数票。在激励模式之外,大部分节点互不相识,大型质押平台之间的共同作恶协调成本也过高。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降低节点数量和共识比例来"提速降费"呢?
Alpenglow团队似乎正是这么想的,并准备付诸实践。他们计划保持约1500个节点的规模,同时将安全共识阈值降至20%。这不仅可以提高节点确认速度,为节点赚取更多主网激励,还可以鼓励节点规模扩大到约1万左右。
这种方案是否会产生1+1>2的效果,还是会突破现有安全机制,仍有待观察。不过,这种大胆创新的思路无疑为公链竞争注入了新的活力。
Alpenglow:重新定义共识机制
Alpenglow的理论基础是,在大规模节点时代,不需要过高的共识数量。由于PoS机制的存在,作恶者需要动用巨额资本才能控制网络。即使是20%的规模,以目前价格计算,某些公链也需要数百亿美元的投入。
在具体实践上,Alpenglow将整个流程大致分为Rotor、Votor和Repair三个部分。在某种程度上,Alpenglow是对现有区块广播机制的深度改造。
与传统的Gossip协议不同,Alpenglow采用了更有序的传播方式。在每个周期内,节点被分为Leader、Relay以及普通节点,只有Leader节点可以发送区块广播信息。少部分Relay节点接收信息后继续广播给更多普通节点,形成一个类似树状结构的传播网络。
在节点确认机制上,Alpenglow设想首轮节点投票达到80%比例,满足20%以上的最低限度,便可直接快速通过。如果首轮投票高于60%低于80%,则可开启第二轮投票,再次超越60%即可最终确认。
Alpenglow的出发点是减少区块共识生成过程。如果能够将数据块尽量控制在较小规模,并大幅缩短生成时间,理论上可以极大提高网络性能。
结语
在各种Layer 2解决方案发展接近极限后,公链主网对继续扩容有实际需求。只有主网TPS压倒一切竞争对手,才能真正实现成为"以太坊杀手"的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Alpenglow的机制理论上可以应用于任何PoS链,包括以太坊在内。这表明,现有的区块链研究已经走到技术边缘,急需更多计算机科学,甚至是社会学理念的帮助。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公链之间的竞争将进入新的阶段。谁能在效率、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区块链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