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觀週報:市場調整持續,信用風險需警惕## 一、本週宏觀回顧### 1. 市場情緒謹慎,防御資產受青睞本週美股三大指數普遍回調,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3.1%,納斯達克指數下跌2.6%,羅素2000指數下跌1.8%。公用事業板塊逆勢漲1.4%,成爲唯一漲的行業,反映資金正向防御性資產轉移。VIX波動率指數維持在20以上,顯示市場處於謹慎調整階段。### 2. 商品市場分化,避險情緒升溫黃金突破3000美元/盎司創歷史新高,反映避險需求增強。銅價漲3.9%,顯示制造業仍有一定需求支撐。原油價格在67美元附近穩定,但期貨淨持倉減少9.6%以上,暗示市場對全球需求增長預期偏弱。天然氣價格繼續下跌,受供應過剩和工業需求疲軟影響。### 3. 加密市場同步調整,比特幣仍具長期配置價值加密貨幣市場整體與美股同步調整。比特幣雖呈下跌趨勢,但振幅收窄,顯示短期拋壓緩和。山寨幣表現疲軟,反映市場風險偏好下降。穩定幣市值繼續增長,但淨流入放緩,暗示市場流動性趨於謹慎。### 4. 關稅衝擊顯現,全球供應鏈加速調整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持續漲,表明亞歐地區海運需求旺盛,制造業產能可能加速向海外轉移。美國運輸業指數下滑6.5%,反映國內需求疲軟。這種背離顯示,在關稅政策影響下,全球供應鏈正經歷區域性重構,美國本土經濟承壓。### 5. 通脹數據降溫,但通脹預期分化CPI和PPI數據低於預期,強化市場降息預期。然而,密歇根大學消費者通脹預期卻出現上升,並呈現明顯的黨派分歧。現實數據與預期的分化加大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6. 流動性邊際寬松,但信用市場風險加劇美國財政部一般帳戶(TGA)餘額流出,联准会貼現窗口使用量下降,顯示當前宏觀流動性整體趨於平穩。然而,企業信用利差擴大,北美投資級信用違約掉期(CDX IG)上升超7%,美國主權CDS也有所上升,反映市場對企業和政府債務的擔憂正在上升。## 二、下周宏觀展望### 1. 關注FOMC會議、零售數據和全球央行動態下周市場焦點將集中在联准会FOMC會議上。關鍵點包括:- 點陣圖是否給出2-3次降息預期- 鲍尔的講話傾向- 是否宣布暫停量化緊縮(QT)此外,零售銷售數據和其他主要經濟體央行決議也值得關注。### 2. 投資策略建議- 美股:降低高貝塔資產配置,增持防御性板塊,關注優質藍答股的錯殺機會。- 加密市場:比特幣可長線持有,減少山寨幣配置,關注穩定幣流動性變化。- 信用市場:減少高槓杆企業債券敞口,增加高評級債券配置,警惕美債赤字風險。- 關注信用市場修復或联准会釋放更明確寬松信號作爲潛在拐點。總體而言,市場仍在尋找新的平衡點,投資者需保持謹慎,同時把握可能出現的優質資產錯殺機會。
宏觀市場調整持續 信用風險需警惕 比特幣仍具長期價值
宏觀週報:市場調整持續,信用風險需警惕
一、本週宏觀回顧
1. 市場情緒謹慎,防御資產受青睞
本週美股三大指數普遍回調,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3.1%,納斯達克指數下跌2.6%,羅素2000指數下跌1.8%。公用事業板塊逆勢漲1.4%,成爲唯一漲的行業,反映資金正向防御性資產轉移。VIX波動率指數維持在20以上,顯示市場處於謹慎調整階段。
2. 商品市場分化,避險情緒升溫
黃金突破3000美元/盎司創歷史新高,反映避險需求增強。銅價漲3.9%,顯示制造業仍有一定需求支撐。原油價格在67美元附近穩定,但期貨淨持倉減少9.6%以上,暗示市場對全球需求增長預期偏弱。天然氣價格繼續下跌,受供應過剩和工業需求疲軟影響。
3. 加密市場同步調整,比特幣仍具長期配置價值
加密貨幣市場整體與美股同步調整。比特幣雖呈下跌趨勢,但振幅收窄,顯示短期拋壓緩和。山寨幣表現疲軟,反映市場風險偏好下降。穩定幣市值繼續增長,但淨流入放緩,暗示市場流動性趨於謹慎。
4. 關稅衝擊顯現,全球供應鏈加速調整
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持續漲,表明亞歐地區海運需求旺盛,制造業產能可能加速向海外轉移。美國運輸業指數下滑6.5%,反映國內需求疲軟。這種背離顯示,在關稅政策影響下,全球供應鏈正經歷區域性重構,美國本土經濟承壓。
5. 通脹數據降溫,但通脹預期分化
CPI和PPI數據低於預期,強化市場降息預期。然而,密歇根大學消費者通脹預期卻出現上升,並呈現明顯的黨派分歧。現實數據與預期的分化加大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6. 流動性邊際寬松,但信用市場風險加劇
美國財政部一般帳戶(TGA)餘額流出,联准会貼現窗口使用量下降,顯示當前宏觀流動性整體趨於平穩。然而,企業信用利差擴大,北美投資級信用違約掉期(CDX IG)上升超7%,美國主權CDS也有所上升,反映市場對企業和政府債務的擔憂正在上升。
二、下周宏觀展望
1. 關注FOMC會議、零售數據和全球央行動態
下周市場焦點將集中在联准会FOMC會議上。關鍵點包括:
此外,零售銷售數據和其他主要經濟體央行決議也值得關注。
2. 投資策略建議
總體而言,市場仍在尋找新的平衡點,投資者需保持謹慎,同時把握可能出現的優質資產錯殺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