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加密監管與稅收體系的重大轉變越南對加密貨幣的法律定位長期不明確,稅收政策也處於模糊地帶。然而,這一局面在2025年6月14日發生重大轉變,越南國會通過《數字技術產業法》,首次將加密資產納入法律框架並實施分類監管,正式賦予其法律地位,成爲該國加密監管的裏程碑。新法將數字資產分爲"虛擬資產"和"加密資產"兩類,不包括證券、數字法幣等金融工具,並授權政府制定實施細則,同時強化網路安全、反洗錢及反恐融資要求。該法將於2026年1月1日生效,旨在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對接國際監管標準,幫助越南盡快脫離FATF灰名單。## 1. 越南確立加密資產的法律地位在《數字技術產業法》出臺前,越南對加密貨幣的法律定位一直模糊且不斷變化。早期政府主要限制其作爲支付手段並發出風險警示。2017年7月,越南國家銀行明確禁止使用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作爲支付工具。2018年4月,總理要求加強對加密貨幣活動的管理。盡管財政部2016年4月曾表示不禁止加密貨幣交易,但由於缺乏明確立法支持,實際執行中存在不確定性。根據2015年民法典,加密貨幣等數字資產並不屬於法律定義的資產類別,造成了重大法律空白。2025年6月14日通過的《數字技術產業法》首次在越南法律體系中明確定義了"數字資產",並細分爲"加密資產"和"虛擬資產"。這一突破結束了加密資產法律地位的不確定性,正式確認其爲民法下的合法財產,爲相關權利提供了法律基礎。這種轉變反映了越南政府認識到加密經濟的巨大潛力。盡管存在監管障礙,越南擁有全球最高的加密貨幣持有率之一。同時,越南也面臨着應對國際反洗錢和反恐融資壓力的需求。因此,合法化是吸引投資、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並有效監管這一新興產業的必要前提。## 2. 越南加密貨幣監管體系的轉向越南官方對加密貨幣的態度轉變,反映出其監管體系的顯著變化。過去監管制度不完善,多採用一刀切手段;而現在正快速完善分工監管架構,推進多項試點項目,以平衡創新與風險防控。### 2.1 監管制度框架演變2016-2022年,越南加密監管制度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一刀切到探索研究的階段。2016年4月財政部不禁止加密貨幣交易,但定性模糊。2017年7月國家銀行禁止將其作爲支付手段。2018年4月總理要求加強管理。2020年5月開始探索區塊鏈在加密貨幣中的應用。2022年成立區塊鏈協會,通過反洗錢立法。2023年以後,特別是2024年高層變動後,監管態度逐漸軟化。2024年2月指示起草虛擬資產法律框架,10月頒布區塊鏈發展國家戰略。2025年6月通過《數字技術產業法》,確立寬容審慎的監管框架。監管重心已從被動防範轉向主動構建框架,將加密資產納入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戰略,進入更加成熟和務實的階段。### 2.2 現有監管架構和分工越南當前的加密監管框架由各部委分工負責,形成"松散監管"格局。主要包括國家銀行、財政部、公安部和區塊鏈協會等機構協同合作。### 2.3 新常態下的監管沙盒和風險合規越南正討論建立區域和國際金融中心,引入金融科技沙盒機制,特別是針對加密資產的商業模式。例如,峴港獲準試行使用穩定幣支付的項目。同時也在探索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反洗錢和反恐融資合規仍是核心關注點。越南被列入FATF灰名單,需加強虛擬資產管理。《數字技術產業法》要求嚴格實施AML和CTF措施,未來加密服務提供商須遵守KYC等全球標準。## 3. 越南加密貨幣稅收政策及其最新進展### 3.1 目前仍處於稅收模糊地帶由於缺乏明確法律定義和監管框架,加密貨幣交易長期處於稅收模糊地帶。2016年財政部公函雖不禁止交易,但未涉及具體稅收規定。2017年國家銀行不承認其作爲支付手段,加劇了法律不確定性。《2015年民法典》未將數字資產納入財產定義,爲徵稅帶來障礙。### 3.2 新規爲徵稅勾勒法律框架《數字技術產業法》將於2026年1月1日生效,首次明確定義"加密資產"和"虛擬資產",爲未來徵稅奠定法律基礎。財政部正在敲定加密貨幣發行和交易試點計劃,評估應用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可能性。關於稅率,有建議效仿股票交易徵收0.1%交易稅。如歸類爲投資資產,可能徵收資本利得稅。對企業可能徵收20%企業所得稅。還有建議對NFT利潤徵收5-10%個人所得稅,對外國投資者徵收1-5%提款費,並考慮對試點交易所提供稅收優惠。## 4. 越南加密貨幣政策展望越南當局對加密資產的態度已從警惕限制轉向積極探索和規範。未來政策走向可能呈現"包容審慎"特徵:1. 更多監管細則將出臺並執行,明確許可要求、運營標準等。監管沙盒將繼續發揮作用。2. 稅收框架將逐步完善並落地,可能引入電商平台稅收經驗,對不同活動制定差異化政策。3. 數字資產與傳統金融體系將逐步融合,探索加密銀行、國家交易所和穩定幣的發展。越南或將成爲東南亞加密經濟的"合規創新"典範,與泰國、馬來西亞競爭市場。其經驗可能爲其他新興市場提供範本,展示如何在不扼殺創新的前提下建立健全的監管和稅收體系。
越南通過《數字技術產業法》 加密資產正式獲法律地位
越南加密監管與稅收體系的重大轉變
越南對加密貨幣的法律定位長期不明確,稅收政策也處於模糊地帶。然而,這一局面在2025年6月14日發生重大轉變,越南國會通過《數字技術產業法》,首次將加密資產納入法律框架並實施分類監管,正式賦予其法律地位,成爲該國加密監管的裏程碑。
新法將數字資產分爲"虛擬資產"和"加密資產"兩類,不包括證券、數字法幣等金融工具,並授權政府制定實施細則,同時強化網路安全、反洗錢及反恐融資要求。該法將於2026年1月1日生效,旨在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對接國際監管標準,幫助越南盡快脫離FATF灰名單。
1. 越南確立加密資產的法律地位
在《數字技術產業法》出臺前,越南對加密貨幣的法律定位一直模糊且不斷變化。早期政府主要限制其作爲支付手段並發出風險警示。2017年7月,越南國家銀行明確禁止使用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作爲支付工具。2018年4月,總理要求加強對加密貨幣活動的管理。
盡管財政部2016年4月曾表示不禁止加密貨幣交易,但由於缺乏明確立法支持,實際執行中存在不確定性。根據2015年民法典,加密貨幣等數字資產並不屬於法律定義的資產類別,造成了重大法律空白。
2025年6月14日通過的《數字技術產業法》首次在越南法律體系中明確定義了"數字資產",並細分爲"加密資產"和"虛擬資產"。這一突破結束了加密資產法律地位的不確定性,正式確認其爲民法下的合法財產,爲相關權利提供了法律基礎。
這種轉變反映了越南政府認識到加密經濟的巨大潛力。盡管存在監管障礙,越南擁有全球最高的加密貨幣持有率之一。同時,越南也面臨着應對國際反洗錢和反恐融資壓力的需求。因此,合法化是吸引投資、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並有效監管這一新興產業的必要前提。
2. 越南加密貨幣監管體系的轉向
越南官方對加密貨幣的態度轉變,反映出其監管體系的顯著變化。過去監管制度不完善,多採用一刀切手段;而現在正快速完善分工監管架構,推進多項試點項目,以平衡創新與風險防控。
2.1 監管制度框架演變
2016-2022年,越南加密監管制度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一刀切到探索研究的階段。2016年4月財政部不禁止加密貨幣交易,但定性模糊。2017年7月國家銀行禁止將其作爲支付手段。2018年4月總理要求加強管理。2020年5月開始探索區塊鏈在加密貨幣中的應用。2022年成立區塊鏈協會,通過反洗錢立法。
2023年以後,特別是2024年高層變動後,監管態度逐漸軟化。2024年2月指示起草虛擬資產法律框架,10月頒布區塊鏈發展國家戰略。2025年6月通過《數字技術產業法》,確立寬容審慎的監管框架。
監管重心已從被動防範轉向主動構建框架,將加密資產納入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戰略,進入更加成熟和務實的階段。
2.2 現有監管架構和分工
越南當前的加密監管框架由各部委分工負責,形成"松散監管"格局。主要包括國家銀行、財政部、公安部和區塊鏈協會等機構協同合作。
2.3 新常態下的監管沙盒和風險合規
越南正討論建立區域和國際金融中心,引入金融科技沙盒機制,特別是針對加密資產的商業模式。例如,峴港獲準試行使用穩定幣支付的項目。同時也在探索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
反洗錢和反恐融資合規仍是核心關注點。越南被列入FATF灰名單,需加強虛擬資產管理。《數字技術產業法》要求嚴格實施AML和CTF措施,未來加密服務提供商須遵守KYC等全球標準。
3. 越南加密貨幣稅收政策及其最新進展
3.1 目前仍處於稅收模糊地帶
由於缺乏明確法律定義和監管框架,加密貨幣交易長期處於稅收模糊地帶。2016年財政部公函雖不禁止交易,但未涉及具體稅收規定。2017年國家銀行不承認其作爲支付手段,加劇了法律不確定性。《2015年民法典》未將數字資產納入財產定義,爲徵稅帶來障礙。
3.2 新規爲徵稅勾勒法律框架
《數字技術產業法》將於2026年1月1日生效,首次明確定義"加密資產"和"虛擬資產",爲未來徵稅奠定法律基礎。財政部正在敲定加密貨幣發行和交易試點計劃,評估應用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可能性。
關於稅率,有建議效仿股票交易徵收0.1%交易稅。如歸類爲投資資產,可能徵收資本利得稅。對企業可能徵收20%企業所得稅。還有建議對NFT利潤徵收5-10%個人所得稅,對外國投資者徵收1-5%提款費,並考慮對試點交易所提供稅收優惠。
4. 越南加密貨幣政策展望
越南當局對加密資產的態度已從警惕限制轉向積極探索和規範。未來政策走向可能呈現"包容審慎"特徵:
更多監管細則將出臺並執行,明確許可要求、運營標準等。監管沙盒將繼續發揮作用。
稅收框架將逐步完善並落地,可能引入電商平台稅收經驗,對不同活動制定差異化政策。
數字資產與傳統金融體系將逐步融合,探索加密銀行、國家交易所和穩定幣的發展。
越南或將成爲東南亞加密經濟的"合規創新"典範,與泰國、馬來西亞競爭市場。其經驗可能爲其他新興市場提供範本,展示如何在不扼殺創新的前提下建立健全的監管和稅收體系。